運河文化—南旺分水工程
. r! t4 E( j5 ^5 x' D) |- [$ l: j8 A2 B0 I; E6 B0 [/ B7 v
5 }. u v! q. K# ~& A) E8 q
O/ x5 p% D0 t* h$ w4 z4 Y
大運河全線的制高點在濟寧境內(nèi)號稱“水脊”的南旺。為穿越“水脊”, 人們“于兗州立閘堰,約泗水西流;土罡城立閘堰分汶水入洸河,(引二水)南匯于濟州(新河)以六閘撙節(jié)水勢,啟閉通放舟揖”(《元史·河渠一》)。分水問題基本得到解決。至元二十六年七月又鑿通了濟州河通往臨清的河道———會通河,京杭大運河全線開通。南糧北調(diào)功成。為解決黃河淤積和水源不足這兩大難題,人們采用了“避黃保運”和增設“水柜”等措施,保證了運道的暢通。這里,需要特別提到南旺分水樞紐工程。 # S; q1 |& D" z1 a4 V& E( H
“永樂九年(1411年)明朝廷允準濟寧同知潘淑正奏請,命工部尚書宋禮率 軍工民夫16.5萬人事其役”(《汶上縣志》)。宋禮首先碰到的是河通而水源不足的難題。宋禮有識,他微服私訪,在汶上軍屯鄉(xiāng)彩山之陽遇見了一位年近半百的老農(nóng)白英。白英在鄉(xiāng)間是德高望重的“老人”,感于宋禮的誠摯,他把早已成竹在胸的計劃獻了出來。白英指出,黃水漫淤,河道滄桑,地勢已變,元朝引汶、泗入濟已不足所有,必須另辟蹊徑。仰汶上東北高而西南低的地形,引汶水直接進入南旺脊頂,先成居高臨下之勢再于南旺南北設閘分水而下。這就是被后人簡稱的“借水行舟”計劃。這是一個巧妙大膽的構(gòu)思,宋禮如獲至寶,請白英一起指揮施工。他們在汶上與東平交界的戴村,筑壩橫亙“五里十三步”(實423米)腰斬汶水,逼汶水入小汶河南流直達南旺。又在分水口處鑿設了一個活動的魚嘴形“石鲅”,控制南北分水量,所謂“七分朝天子,三分下江南”(實測為南六北四)。并創(chuàng)造性地將南旺、安山、馬場、昭陽等湖改造成蓄放自如的“水柜”。又挖兗州、青州、濟州三州泉水300眼,分五脈水系因勢利導,補充運河水源,從根本上征服了南旺水脊,確保了運河長年暢通無阻。在中國2300多年的運河發(fā)展史上,南旺分水樞紐工程與四川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工程一樣,堪稱世界第一流的水利構(gòu)思。南旺水脊分水工程是矗立在3000里運河上的一座豐碑,它標識著中華民族戰(zhàn)勝自然的無比智慧與膽略。 " h; c, Z8 T8 y# I& c0 t9 L2 n
3 m" k; g* i3 G; @# ]# S0 ?" o) k8 R1 o3 I# q W6 x2 e. h
運河文化—戴村壩
' o1 ~. X- y4 ~) |8 N/ }
5 j: v/ U) t l! a) x+ [" ^3 X" ^戴村壩 在汶上東北方向,距楊店鄉(xiāng)5公里,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。初建于明代。當時,明成祖遷都北京,急于發(fā)展南北漕運,但濟寧以北的會通河由于水源不足,漕運受限。永樂九年(1411年),工部尚書宗禮采納汶上治水專家白英的建議,破上游的城壩,在此筑壩截斷汶水,遏汶水入小汶河南流,至汶上南旺注入運河,“以濟運道“,成為當時引汶濟運的主要工程,使船只得以暢行無阻。此壩當時為土壩,后經(jīng)萬歷和清道光、光緒年間的幾次大修加固,形成了今天的規(guī)模。該壩東北西南走向,略呈弧形,全長1500米,由三段組成。南段由南向北分為亂石壩、流水壩、玲瓏壩三部分,均為石壩;中段稱太皇堤;最北為三合土壩。三座相連的石壩高度不一,隨著汶水水位的升降,三壩先后漫水或停止漫水,以調(diào)節(jié)入運的水量。特大洪水到來時,三合土壩自行漫水,泄洪保壩。太皇堤則既能幫助三合壩泄洪,又能正面迎水、保護主壩。戴村壩三位一體,相互配套的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,是我國水利工程的杰作,也是水利史上的創(chuàng)舉。![]()
% W2 j, A$ r! l1 [以上三壩之間均筑有高臺,其中石壩北臺上原建有龍神廟、將軍廟和白公廟,現(xiàn)已無存。大壩氣勢雄偉,像巨蟒,若長龍,橫臥清、汶兩水之間,如銅墻,似鐵壁,把清、汶兩水豁然分開,氣勢磅礴,雄偉壯觀。夏秋之際,白浪翻滾,漫壩而泄,聲若龍吟虎嘯。 : V1 Q+ m$ Z8 F3 n; k' u" u1 L/ c- H
; N+ @& O) a" a+ a7 M5 w
. j7 T& s* W' U0 x8 ^6 U7 B; }8 s相關景點:
8 a# I, a8 x" F7 B- r
- L: w3 e( o& O南旺分水龍王廟# E0 s7 |6 Q. j2 g) R2 Q- L' L, L
/ u1 h* X9 o+ s" G1 A" i! ^9 j& @! z汶上旅游景點分布圖
7 K9 h' _) v' \9 x1 K% a
' z: O; q! W( ~ t ]. z9 N4 ?3 P' I0 G& \
/ @& K3 w* F& r
6 a' v; t+ |0 J3 K+ I. `- ` 汶上縣地處魯西南,古稱中都,屬濟寧市,東臨曲阜,西接梁山,南依微山湖,北枕泰山。日東高速橫穿東西,105國道縱貫南北,濟荷高速穿越縣 境西部,距京滬線演兗州站、京九線梁山站、及京福、京滬高速入口和京杭運河濟寧碼頭均在40公里之內(nèi)。這里因擁有佛教至尊圣物佛牙舍利而被譽為“中國第二個法門寺”;因“引運濟汶”分水工程在此而成為“ 中國北方都江堰”;因孔子初仕中都宰而成為儒家治國思想登上中國政治舞臺的始祖地;因中華始祖蚩尤陵在此而成為東夷族后裔韓國、苗族等的祭祖中心。 0 g# J3 C7 T+ q
5 K3 S! t/ U3 j7 @- m
, ~4 u4 R0 a( _, W' ^
9 r& I, p+ Z9 }9 c( w7 t6 d2 s中都佛苑 ( l$ _% A9 j" R& r* U% I
山東汶上,古稱中都,地處魯西南。東臨曲阜,西接梁山,北枕泰山,南有京杭大運河穿越的微山湖。公元前501年孔子初任中都宰,在這里一展儒學治國安邦的方略,為千古所傳頌。1994年141件佛教圣物的面世,震驚世界。汶上,一向以古代文明發(fā)祥地、佛教文化圣地而著稱于世。 ' L U& ~. t, \% M( z4 Z
近年來,汶上為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佛教文化資源,開發(fā)建設集朝拜、觀光、休閑、研究于一體的大型佛教文化主題公園——中都佛苑。建設中的中都佛苑景區(qū)突出以寶相寺為核心,占地1240畝,分西、中、東三路布局。 中軸核心區(qū)自南而北,依次是大門、照壁、苦海普渡、天王殿、大雄寶殿、地宮、碑廊、太子靈蹤塔、世界廣場、琉璃涅槃透徹佛等。東區(qū)是佛教文化景觀區(qū),包括四部分,即世界佛教建設博覽區(qū)、出水觀音區(qū)、佛教文化娛樂區(qū)和服務區(qū)。世界佛教建筑博覽區(qū)包括藏傳佛教建筑、東瀛佛教建筑、南傳佛教建筑。
5 h0 E+ C" b. m% j) o ' Z# f5 r4 h" v
![]()
* L! E% N. }8 a! e; V中都佛苑規(guī)劃圖
* [& b& |+ d) |$ V$ y7 t9 m, B中都佛苑功能分區(qū)圖 - a9 a7 V- h4 }
4 G) p: ]" j( k7 T
, ?$ R# F8 j: l) C" C( _; a- l
出水觀音區(qū)包括出水觀音像、觀音院等,佛教文化娛樂區(qū)包括蓮池佛影、佛印覓蹤、兒童項目(模擬屋、“天龍八部”彈跳組合)。服務區(qū)包括舍衛(wèi)城、三星級賓館、三寶園——素食館、道果堂——素食藥膳、清涼若——茶館、商業(yè)街。西區(qū)是佛祖生平園林區(qū),主要包括藍毗尼——佛陀誕生處、九龍灌浴、菩提迦耶——釋迦成佛、鹿野園——初轉(zhuǎn)FLG、拘尸那羅——佛祖涅槃、四圣塔。 & Y- ^* c" i6 g, ]& ]* t
中都佛苑的主體定位為佛教文化主題公園,功能定位為觀光、朝拜、休閑、修學、短期度假,定位在本地、山東及周邊省區(qū)、京津塘及長江三角洲區(qū)域(國內(nèi)),港澳臺、東南亞、東亞(國際);基本指導思想是形成“一部佛國史,滿園異域情”; 主要規(guī)劃原則是以養(yǎng)性修心活動為主,以塔為中心、以臥佛為亮點、以異域佛教文化為特色。 + L" D1 e& l/ |/ O+ B8 N7 ]# Q8 I
中都佛苑規(guī)劃集中打造五大旅游亮點。即九龍灌浴、荷花撞水、佛祖出世;五彩琉璃透徹臥佛,佛祖涅槃升天;寶塔佛光,佛祖顯靈;夜空祥云,佛祖現(xiàn)世;打造佛教文化藝術活動“梵天佛韻”,演示佛祖出生、出家、成佛、涅槃、佛祖圣物、佛舍利到汶上的故事。到寶相寺旅游,還可感受佛教文化體驗。即乘船苦渡,體驗進入佛門圣地的愉悅;追尋佛蹤,體驗佛祖的行為和生平; 千人拜佛,佛光閃現(xiàn);出水觀音,體驗沐浴慈善觀音的喜悅;梵天佛韻,展示佛教文化的傳播過程;隨喜彌勒,讓人忘記世間的煩惱;飛天風箏,體驗佛國的動感之韻;誠意凈身,體驗佛門凈地的特質(zhì)氛圍;精誠煉意,讓游客嘗試極限體驗;種樹祈福,增加游客對佛國圣地的神秘感,恒河放生,感覺靈魂升華的愉悅;碑林結(jié)緣,體驗文字與心語的交流;頒發(fā)度牒,感受特殊的精神鼓勵。
1 b: m9 A4 Y1 V9 w文殊般若碑 文殊般若碑為國家一級文物,原同著名的清涼寺、二佛洞相伴在縣城西北白石鄉(xiāng)水牛山上。碑高2米,寬0.7米,厚0.15米,碑文為佛經(jīng),字體由隸變楷,楷意濃重,渾厚端莊。與汶上漢代衡方碑齊名,是繼衡方碑之后的碑中驕子,珍貴國寶。
1 x, f' I z+ D) u5 }7 }近幾年來,RB、韓國、泰國、瑞典、新加坡、香港、臺灣等國家和地區(qū)的收藏家、歷史學家、佛學專家、石刻藝術家、書法家紛至沓來,專程到汶上觀看、研究此碑,《文殊般若碑》的拓片極為珍貴。此碑標志著楷書在這一時代已經(jīng)取代了隸書的地位而成為社會用字的正統(tǒng)字體,對后世尤其唐代楷書形成和發(fā)展起了先導作用。
4 G' U/ i7 n c$ i Y9 ~' \- H6 I8 @- F
3 T+ @! ]) u' n y) V; ^ A/ u0 j+ b. O8 |# _- Z- }
4 g$ |' J; {0 k8 s' N. S: f寶相寺原名昭空寺,始建于唐代太和年間(公元827年)。當時規(guī)模宏大,占地40余畝,是汶上佛教活動的主要場所。宋真宗咸平五年(公元1003年)禪封泰山時曾住蹕于此。他看到整個寺院結(jié)構(gòu)嚴謹,呈現(xiàn)富態(tài)寶相,遂改名為寶相寺。 + a6 b. A8 t. g! C% m; }& ^: i3 \9 E
太子靈蹤塔建于北宋政和年間,公元1112年建成,距今891年。寶塔為八角磚塔,底層呈蓮花狀,整體宏偉壯觀,巍峨挺拔,充分體現(xiàn)了宋代建筑風格,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(jié)晶。1977年公布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。
/ q( K0 e8 q: z. s& ^ 1994年春,寶塔維修工作開始施工。施工人員在清理古塔塔基時,在正南方向,意外地發(fā)現(xiàn)了通往塔宮的隱門。打開隱門后,里面是隱藏近千年的甬道,進入甬道,就可以看到佛龕,佛龕上方擺放著石匣,石匣里有金棺,金棺被放在銀質(zhì)的棺架上,金棺前有銀質(zhì)水月觀音菩薩一尊。金棺上面蓋有黃綾和108顆水晶摩尼珠,金棺內(nèi)有銀槨,銀槨內(nèi)有檀香木盒,木盒內(nèi)有佛牙一支,舍利數(shù)百顆。 8 a" a) U2 H4 ^6 s
' k4 b7 w' N/ h& G0 y* i
; @ P2 _, c; N: z
( C- z5 [8 k, d: S( k J, F% F9 D寶相寺景區(qū)簡介
0 s9 [+ a$ ?0 i![]()
& |" i$ L1 t9 M3 T% m5 Z8 U) F汶上寶相寺景區(qū)位于山東省西南部汶上縣城西北隅,東臨三孔,西接梁山,北枕泰山,南依微山湖風景區(qū)。寶相寺原名昭空寺,宋真宗禪封泰山時住蹕汶上,御賜昭空寺為寶相寺,歷經(jīng)千年,香火不衰,成為帝王將相、名流墨客禮佛觀光的風水寶地,成為齊魯大地上的佛寺名剎。寺中文物古跡歷經(jīng)千年風雨,至今保存完好。1994年3月15日寶相寺太子靈蹤塔塔宮出土的佛牙、舍利等141件佛教圣物,珍貴無比,使寶相寺在國內(nèi)外享有第二法門寺的美譽。經(jīng)過10余年的恢復建設,現(xiàn)寶相寺景區(qū)完成一期工程,主要景觀有:太子靈蹤塔、供奉殿、塔宮、中都佛教文化博物館、碑廊等。 8 W3 A$ V% g+ r. k- n
目前寶相寺景區(qū)正在擴建,擴建后的景區(qū)將成為山東旅游業(yè)的新亮點,世界著名佛教文化的體驗地。一是新的景區(qū)規(guī)劃總體布局。南起尚書路、北至外環(huán)路、西至泉河路,東到中都大街,占地面積1200畝。南北長918米,東西長954米,分西、中、東三個區(qū)域。中軸核心區(qū)自南而北,依次是大門、照壁、苦海普渡、天王殿、大雄寶殿、僧舍小院、地宮、碑亭、太子靈蹤塔、世界廣場、琉璃涅盤透徹臥佛、十二大弟子像、塔林、緣起碑林。東區(qū)是佛教文化景觀區(qū),包括世界佛教建筑博覽區(qū)、出水觀音區(qū)、佛教文化娛樂區(qū)和服務區(qū)。西區(qū)是佛祖生平園林區(qū),主要包括藍毗尼—佛陀誕生處、九龍灌浴、菩提迦耶—釋迦成佛、鹿野苑—初轉(zhuǎn)FLG、拘尸那羅—佛祖涅盤、四圣塔。二是景區(qū)的定位、指導思想、規(guī)劃原則。中都佛苑旅游區(qū)的主體定位為佛教文化主題公園,功能定位為觀光、朝拜、休閑、修學、短期度假;基本指導思想是形成“一部佛國史,滿園異域情”;主要規(guī)劃原則是以養(yǎng)性修心活動為主,以塔為中心、以臥佛為亮點、以異域佛教文化為特色。三是景區(qū)集中打造五大旅游亮點。即九龍灌浴、荷花撞水、佛祖出世;五彩琉璃透徹臥佛,佛祖涅盤升天;寶塔佛光,佛祖顯靈;夜空祥云,佛祖現(xiàn)世;打造佛教文化藝術活動“梵天佛韻”,演示佛祖出生、出家、成佛、涅盤、佛祖圣物、佛舍利到汶上的故事。四是增加旅游區(qū)佛教文化體驗活動。即乘船苦渡,體驗進入佛門圣地的愉悅;追尋佛蹤,體驗佛祖的行為和生平;百人拜佛,佛光閃現(xiàn);出水觀音,體驗沐浴慈善觀音的喜悅;梵天佛韻,展示佛教文化的傳播過程;隨喜彌勒,讓人忘記世間的煩惱;飛天風箏,體驗佛國的動感之韻;誠意凈身,體驗佛門凈地的特質(zhì)氛圍;精誠煉意,讓游客嘗試極限體驗;種樹祈福,增加游客對佛國圣地的神密感;恒河放生,感覺靈魂升華的愉悅;碑林結(jié)緣,體驗文字與心語的交流;頒發(fā)度牒,感受特殊的精神鼓勵。景區(qū)建成后將成為世界佛教文化著名的旅游體驗地。 |